治癒加州/華埠商家消失 削弱生活機能「醬油都不知哪買

「該報導與《World Journal》共同發佈,作為 2025 Ethnic Media Collaborative – Healing California 計畫的一部分。」

Image
A street

關閉的華埠店面。

(記者趙健/攝影)

在洛杉磯華埠,衰退的跡象隨處可見——餐館歇業、店面封板,昔日人潮擁擠的街道,如今變得冷清。經濟下滑的背後,潛藏一場更為安靜的公共健康危機。

這個不到三分之一平方哩、卻擁有近3萬7000居民的高密度社區(據租房網站Point2 Homes數據),長久以來已形成一個「非正式照護生態系」。不會開車的低收入長者,能夠步行購物、拿藥,與熟識的店鋪老闆聊天、跟老朋友一起品嘗家鄉味。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互動——行動力、信任與文化連結,長年支撐著居民的生活網絡。

如今,隨著商家接連關門、居民不斷搬離,這個系統正在逐漸崩解,社區的情感與健康基礎岌岌可危。

●買菜變成舟車勞頓

「現在連醬油都不知道去哪買。」八旬華埠居民伍惠榮無奈地說。他過去的日常採買在幾條街內就能完成,蔬菜、雜貨、生活用品,一應俱全。

如今,他只好定期外出一次,推著購物車搭乘90或94號公車,到幾哩外的Super King超市買菜。在那裡,他還能找到幾種熟悉的食材,像是廣東人愛吃的青江菜與包心菜。這趟往返連同等車時間,僅路程就要花上近兩個小時。

「最難買的是米,太重了,只能讓孩子送來。」伍惠榮的兩個子女分別住在河濱和爾灣,每當米快吃完時,他們就得開車幾十哩來送米。

近年來,華埠的大型連鎖超市接連歇業。最後的兩家華人超市G&G超市與愛華超市(Ai Hoa Market),在服務社區數十年後,於2019年關門,超過3000居民曾聯署要求市府介入,但最終未果。此後,只剩零星的小雜貨店與街頭攤販。

「小店或攤販根本沒法與大超市比。」伍惠榮說,愛華超市關門後,就再也買不到像苦瓜、芥蘭這樣華人愛吃的菜,醬油、黑醋、料酒這些調料,也不知道去哪買。一些長者選擇搭乘近一小時公車到蒙特利公園市的華人超市,在那裡,熟悉的食材與調味料選擇較多。

撐下來的小店鋪,也在一間間消失。伍惠榮樓下經營18年的餘華超市,今年10月起也已歇業。

「以前買東西到樓下就可以搞定,現在連一間像樣的超市都沒有了。」76歲的華埠居民William黃說,他在華埠住了十多年,感嘆如今人煙稀少。Willam還算幸運,因為他有車。「大多數老人沒有車,只能搭公車去買菜,再等孩子下班來送回家。他們的孩子可能住在其他城市。」

根據洛杉磯加大(UCLA)研究,華埠約四分之一居民為65歲以上長者(24%),比例遠高於洛杉磯縣平均(11%)。此外,超過四成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,而全縣比例僅13%。

Image
A building from afar

根據洛加大研究,華埠約四分之一居民為65歲以上長者;超過四成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。

(記者趙健/攝影)

●「醫藥沙漠」的出現

藥房也在消失。華埠唯一的連鎖藥局CVS自5月29日起關閉。

伍惠榮仍保留著CVS的關店通知,因為他每天需要注射四次胰島素。作為癌症倖存者,拿藥對他至關重要。CVS關門後,他必須搭三站公車到日落大道上的另一家CVS取藥。

Image
A letter

華埠居民伍惠榮仍保留著CVS的關店通知。

(受訪者提供)

華埠僅存的幾家小藥房也幫不上忙。「他們不賣胰島素,說是虧本生意。」伍惠榮說。

去華埠以外的藥店買藥,難的不是距離,而是語言障礙。「我語言不通,不知道怎麼買。好在學會了用手機翻譯給店員看。」伍惠榮表示,要是年紀再大些,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。

傳統藥材店也在艱難維持。遠東參茸行經營超過40年,老闆Emily表示,受關稅、運輸與供應短缺影響,疫情後中藥材價格上漲35%至45%。「現在藥材太貴了,我們只能靠囤貨撐著。」

伍惠榮很擔心這些藥材店也會一家家關掉。每到周末,他會用夏枯草、蒲公英、羅漢果、淮山等藥材煲涼茶,認為有助身體恢復,這也是一些廣東長者的養生習慣。「如果連這些店都關了,我真不知道該去哪裡買。」

根據醫療資料庫PubMed的研究,公共衛生專家警告,低收入少數族裔社區的「藥房沙漠」(Pharmacy Deserts)現象持續惡化。這些地區往往糖尿病、高血壓與呼吸疾病盛行,如果失去就近藥局,不僅藥物與疫苗難取得,健康問題也會加劇,進一步增加醫療體系負擔。

● 治安惡化壓垮華埠商圈 老店艱困中轉型求生

華埠的商家們表示,營運成本近年大幅上升,進口關稅、租金、人工支出及人潮減少,都是主要原因。但惡化的治安,是最棘手的挑戰之一。

「治安問題是整個華埠商圈的共同難題。」洛杉磯中華總商會會長莊佩源指出。店家普遍反映遭遇偷竊、搶劫與遊民騷擾,不僅讓業者提心吊膽,也讓顧客卻步。「現在華埠到下午,街上基本就沒人了,大部分店都提前關門。」

10月5日,百老匯上一家販售飲料與零食的便利店,遭數十名機車黨洗劫,店主周女士在阻止時受傷。甚至還有歹徒跟蹤店主到家中行竊:餘華超市老闆家中三度遭竊;遠東參茸行老闆的家人,汽車輪胎兩度被割破,修車期間家中又遭入室偷竊。

Image
A person standing on a street

縱火事件也時有發生。今年2月,一名男子先後縱火焚燒經營數十年的康寧魚翅行和百老匯美食,前者永久歇業正在轉讓,後者最近才重新開業。

Image
A burnt building

康寧魚翅行正在轉讓。

(記者趙健/攝影)

除治安問題,停車難、人工高、以及住宅高檔化導致的租金上漲,都讓商家苦不堪言。莊佩源說,近年關稅增加推高進貨成本,一些店家日常經營需要的進口商品甚至買不到。此外,聯邦移民暨海關執法局(ICE)今年的突襲逮捕行動,也造成餐飲業人手短缺,合法工人也被嚇得不敢來上班。

經營逾20年的東樓美食坊(East Garden)餐廳老闆黃先生表示,ICE突襲導致一些員工不敢工作,有合法身分的員工也擔心被捕。今年6月,洛杉磯市中心爆發抗議與宵禁,迫使餐館停業兩周,外加遊民、房租與勞工成本問題,壓力愈來愈大。「能做多久做多久吧。」

● 老藥材店轉型自救

面對困境,商家們學會了轉變求生。

Emily家的遠東參茸行已有40多年了。店裡那組老式木藥櫃曾是焦點,如今已在店鋪的最裡面。

Image
A supermarket

已有40多年歷史的遠東參茸行,如今看上去更像一家小型亞洲超市。

(記者趙健/攝影)

「還是有人來買藥,但比以前少多了。」她說,為維持生計,她開始販售茶葉、零食與生活用品,如今這家傳統藥材店,看上去更像一家小型亞洲超市。她還以傳承配方為基礎研發養生茶,希望能透過網路銷售補貼營運。本是房地產經紀的兒子,現協助學習藥方與經營。

店內曾幾度遭竊賊闖入,砸壞收銀機、偷走珍貴藥材,Emily如今加裝了鐵門與監視器,並提早打烊。

望著那組老藥櫃,Emily說:「這是老移民做的,現在沒人會做了。」

Image
A person opening a drawer in a large cabinet

遠東參茸行老闆Emily在抓藥。

(記者趙健/攝影)

● 華埠的韌性與失落

在疲憊與困境之中,華埠社區展現出獨特韌性。

隨著愈來愈多商家歇業,一些長者推著手推車、鋪上塑膠布,在街頭擺攤販售自家種的蔬果或剩餘物資。這些被社區默許的攤位,為鄰里提供平價又熟悉的食物選擇。

Image
A fruitmonger seeling fruits on the street
Image
A fruitmonge on the street

百老匯大街上長者的攤位。

(記者趙健/攝影)

然而,整體生態仍在不斷萎縮。每年,一家家中藥行、餐館或雜貨店關門,帶走的不僅是食物與文化習慣,還有支撐社區健康的生活連結與歸屬感。

「現在下樓都沒地方去了,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很無聊。」伍惠榮說,人少了,店也少了。對犯罪的恐懼讓長者更少出門。「大家晚上都不出門,偶爾看到幾位老人在停車場散步。」

對伍惠榮來說,外面的世界已經縮小到螢幕裡——看新聞、上YouTube打發時間。